《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2 20:21:04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枚金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1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三次扔金币的故事以及儿子不同的反应,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置换角色,读中悟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二、运用对比,体会用词的精确

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同时对比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里,儿子的反应时,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跑”和“走”,“抓“和”“拿”两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不失时机的做了习作 ……此处隐藏4086个字……大火中去抓金币?妈妈的表现前后有什么变化?等等。通过质疑和阅读,突破文本的难点。

对比阅读是我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我利用学生在阅读中的角色认同,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情,可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教学中我还抓住母亲,孩子和父亲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猜测人物的内心独白,并通过课堂小练笔对孩子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受到语言熏陶的同时,建立起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种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